泉港區去年啟動“二次創業”四年行動后,當地組織部門聘請65名區內外高層次人才組建專家服務團,服務企業發展、服務政府決策、服務民生改善,在實現人才共育共享的同時,也讓人才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主引擎。
企業升級的“助力器”
“石棉板墊片換成金屬墊片”。泉港“專家服務團”成員、德立化工公司何仕新高工的“金點子”,讓方興化工公司生產的透明聚苯乙烯不再有黑點,銷量隨之增長。
泉港去年開展專家服務團“把脈獻策、助力發展”活動,組織相應領域專家到有技術需求的企業問診把脈,同時開展助力企業發展“十佳金點子”評選,鼓勵專家從項目生成、工藝優化、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為企業鋪設一條引智入企的“綠色通道”,受到當地企業歡迎。“專家服務團65個成員的專業涉及石化、港口、環保、農業、經濟、物流等多個方面。我們把專家名單和相關資料送給各企業。企業可根據需要直接與專家聯系,也可把遇到的難題反饋到區里,由區職能部門搭配相關專家提供服務。”泉港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近年來泉港轄區內聯合石化、國電等大型石化企業吸引集聚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同時中小企業一方面因技術革新、轉型升級任務,對人才和技術十分渴求,但因實力等原因,存在留人才難、引人才難問題。“為實現區域人才共育共享,我們通過企地聯席會,整合優化了地方和企業人力、技術、資金等方面資源,同時組建專家服務團,為中下游企業及時提供技術方面服務,做到聚才成團、引智入企、借力興業。”泉港區委書記洪自強說。
從日前召開的泉港助力企業發展“十佳金點子”表彰會上了解到,一年來泉港“專家服務團”已為當地60多家企業提供70多條“金點子”,破解技術革新難題35項,引進3個急需項目,籌建2個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實踐基地。“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科研攻關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技術上問題,但由于暫時缺乏相關人才,一時無法解決。通過這種服務團的形式,為企業有針對性地把脈,較快找到改進提升方案,更會出效果。”泉州市政府經濟顧問組成員白民義說。
綠色發展的“智囊團”
“不能盲目引項目,更不能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構筑招商選資、項目引進的科學機制,對于泉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綠色石化港口新城,尤為關鍵。
項目入駐前,專家先把關。近年來,泉港區探索推行項目準入專家評審制度,請專家在招商引資方面為政府把好產業導向關、項目準入關。“在項目入駐前,業主要先提交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我們依托專家服務團召開評審會,從產業政策是否許可、土地規劃是否合理、工藝技術是否先進和環保安全是否可靠等方面,對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和嚴格把關,并形成評審情況報告,作為區委區政府進行決策的參考依據。凡是沒有通過專家評審的項目不得入駐。”泉港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專家服務團同時對擬入駐項目布局、生產工藝等提供專業意見,引導企業在產業鏈中找準位置。
“請專家把好產業發展導向關。通過推行項目準入專家評審制度,讓專家更有效地服務泉港產業發展決策,抬高了項目的入駐門檻,提升了項目質量,保證了石化產業規劃的順利實施。”泉港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朱云鵬說。近年來,該區以填補產業空白為目標,重點吸引世界500強、大型央企國企、實力雄厚民企參與產業鏈對接延伸,引進一批環保型、高附加值項目,做大做強區域板塊經濟。去年泉港石化產值達7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而且空氣質量一直保持在“良”以上,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狀況總體良好,成為泉州首個獲評為“福建省森林縣城”的縣(市、區)。
農民致富的“領航員”
泉州唯一海島行政村——惠嶼島上的村民大多以養殖為生,因為缺乏技術,每到夏天,鮑魚的成活率并不高。去年泉港專家服務團成員、省水產研究所副主任林琪走訪惠嶼島海產品養殖基地時,面對漁民難題,他們建議采用鋪設遮陽網幫鮑魚“度夏”。
漁民按這法子一試,去年鮑魚成活率提高不少。“在現有養殖筏架上鋪設遮陽網幫助鮑魚‘度夏’,實施起來成本較低,水質有保障,鮑魚成活率從30%提高到55%-60%,去年我們村養殖業年產值高達5500多萬元,人均收入2萬多元。”惠嶼村養殖基地負責人肖清林高興地說。
為夯實農村發展基礎,泉港把專家服務團請到農業生產一線,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制定產業規劃、選準發展項目、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發展特色農業等方面,為農村基層提供服務。“我們根據各村的村情實際和區位特點,幫助他們分析發展什么樣的項目更有‘奔頭’,并做好產業規劃。在項目投產之后,我們還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在生產經營中碰到的技術難題,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服務。”專家服務團成員林琪介紹。
在專家引領下,泉港農業科技水平明顯提升,建成9個省市級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和2個市級示范區,萬畝蔬菜、萬畝黑山羊、萬畝油茶、萬畝花卉盆景、萬畝藻類養殖和涂嶺紅茶產業等特色農業迅速發展。目前該區已形成以利農公司為代表的精細化設施農業,以鑫盛海帶、宏情食品等為代表的精深化農產品加工業,以紅星生態園、綠笛、三青、肖厝網箱養殖、惠嶼、樟腳等水鄉漁村為代表的精品化農業綜合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去年該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145元,比增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