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措施,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促進鄉村振興。會議指出,加大政策支持、強化融資服務和場地扶持、加強培訓服務、實施引才回鄉工程、建立創業風險防范機制。將返鄉下鄉創業人員納入就業援助、社會保險和救助體系,使返鄉下鄉創業有后盾、能致富。
各級政府、各部門勠力同心,多措并舉,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促就業、增收入,打開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新局面。農民工返鄉創業正釋放出巨大的潛力和活力,不僅為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拓展了新空間,還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新動力。
更好的政策更優的服務
“如果不是家鄉有這么多支持創業的好政策,我就到其他地方辦企業了。”江蘇省沭陽縣隴集鎮農民工趙增兵說。
趙增兵、胡秀紅夫婦于1998年外出打工,2015年11月返鄉后創辦了江蘇趙耀服飾有限公司。隴集鎮政府積極幫助他們落實創業用地,并出資8.2萬元為他們架設了變壓器。鎮人社所幫助公司獲得3.8萬元全民創業風險扶持資金。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趙增兵、胡秀紅夫婦的企業于2016年2月投產,目前已帶動當地150人就業。
趙增兵、胡秀紅夫婦的經歷,是江蘇省大力推進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自2015年9月起,江蘇省陸續出臺《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15-2017年)》等文件,鼓勵各地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返鄉創業,支持返鄉人員發展電子商務創業,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建設,強化對農民工等群體的創業培訓,優化返鄉創業公共服務。
江蘇省按照“政府提供平臺、平臺集聚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依托基層公共服務平臺,集聚公共資源和社會其他資源,開展各類創業服務專項活動,推進創業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培育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項目推介、項目評估、市場分析、管理輔導、信貸融資等深度服務,并幫助改善管理、改進技術、開拓市場;建立健全返鄉創業信用評價機制,擴大抵押物范圍,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
通過在政策支持、服務優化上做加法,江蘇省的返鄉創業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根據阿里研究院2016年發布的《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江蘇常熟和海門均位列全國返鄉電商創業最活躍的10個市縣榜單之中。截至2017年8月,江蘇省共支持8.93萬名返鄉農民工創業,創辦經營實體6.37萬個,帶動就業27.28萬人。
在中央層面,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截至2017年9月,全國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已有700萬人,其中農民工480萬人,占比達68.5%。
更低的成本更簡的流程
“房租免費,水電暖有補貼,還能享受就業專項資金補貼,非常給力。”入駐河北省平泉創業孵化基地返鄉創業園的承德奧斯力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如是說。
平泉縣立足市域產業優勢,積極為創業者提供稅費減免、租金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社保補貼等保姆式創業服務,傾力幫扶創建一批能夠引領全市產業發展和經濟騰飛的企業。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提出,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可適用相關政策規定,享受減征企業所得稅、免征增值稅、營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設基金、文化事業建設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等稅費減免和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各級財政、稅務、人社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抓好工作落實,確保優惠政策落地并落實到位。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簡化辦事環節和手續,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明確標準和時限,強化服務意識,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讓群眾辦事更方便、創業更順暢。
政府各級部門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工作總體要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基礎上,整合各部門的行政許可和服務事項,加快實現“多證合一”。同時,清理取消不必要的準入限制,簡化企業注冊、土地出讓、用水用電、稅費征收等手續,有針對性地解決返鄉創業者反映集中的審批手續繁瑣、中介費用過高、創業貸款審批麻煩等問題。
山東省肥城市在人力資源市場專門設立了創業擔保貸款服務窗口,合作銀行和擔保中心的工作人員集中在窗口辦公,實現“就業部門推薦、擔保中心擔保、合作銀行審查”的“一站式”小額擔保貸款服務,簡化了辦事流程,提高了創業服務質量和效率。
“我和幾個同學為周轉資金發愁,沒想到提交貸款申請后,第二天人社部門就有人來考察,第五天貸款就到了我的賬戶。”肥城市北僧臺村佛桃專業合作社網絡銷售負責人陰麗君說。
更廣的市場更多的就業
湖北省枝江市以發展電商產業為抓手,優化環境促創業,探索形成返鄉電商創業“枝江模式”,借助互聯網為返鄉創業企業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激發了全市創新創業熱情,為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能。
枝江市攜手阿里巴巴集團、京東公司等大型電商企業,建成90個村淘服務站、215個京東推廣點、42個郵掌柜。通過密密麻麻的村級互聯網電商服務站,將枝江的特色產品借助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極大地拓展了產品市場。截至目前,枝江市共吸引返鄉電商創業人員4000余人,開設網店2500余家,網絡零售額達到8.5億元,電商交易額突破80億元。
據了解,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返鄉創業生態系統,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別與阿里巴巴集團、京東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支持返鄉創業試點地區發展本地化農村電商業態,建設集渠道、平臺、金融服務等于一體的電子商務生態鏈和生態圈,著力優化試點地區“互聯網+創業”環境,吸納更多人員返鄉創業就業。目前,已有124個試點地區全面落地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151個試點地區建設了京東縣級服務中心,帶動了數萬人返鄉創業就業,促進了創業資源優化配置,拓展了返鄉創業就業空間。
“回鄉創業,是我多年的愿望。”在寧夏同心縣做阿拉伯語翻譯的馬騰輝說。馬騰輝曾在福建開辦服飾貿易公司,向中東地區多國銷售服裝、鞋帽等商品,2014年返鄉創建騰輝民族服飾公司。
同心縣積極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基地,并出臺促進羊絨產業發展、工業經濟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龍頭企業發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工等人員回鄉創業。對入駐示范基地創業的返鄉農民工等,落實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除馬騰輝外,已有30多名返鄉農民工在示范基地成功創業。截至2017年上半年,同心縣新增企業849家,培養小老板271人,創業帶動就業2550人。
通過發展電商產業,許多吸引返鄉創業的地區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當地企業可到達的目標市場范圍成倍拓展;通過支持、鼓勵創業,進一步帶動更廣大的人群就業,實現了創業的倍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