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市工信局的消息,今年1—7月,全市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73.40億元,比增8.6%。當前,我市正圍繞“作答時代命題、聚力趕超攻堅”,積極踐行“晉江經驗”,加快推進實施智能制造,開拓創新、主動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泉州制造”升級版。
近年來,我市加強技改項目跟蹤服務,促進先進產能擴產增效,引導一批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圖為洛江維盾電氣有限公司引進全自動激光切割設備,提高生產自動化與精細化水平。(陳小陽 攝)
70年風雨兼程,泉州制造業從空白起步,到躋身全國制造強市。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8468億元,占全省比重1/4,經濟總量連續20年領跑全省,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四;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59件,上市企業103家,均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基本形成了煉油化工—化纖紡織—制衣制鞋—輕工裝備,水暖建陶石材—家紡家居工藝品—生活用紙和休閑食品等產業關聯度較高、配套完善的主導產業,擁有紡織鞋服、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食品飲料、造紙印刷六大千億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傳統、重化、高新“三足鼎立”態勢。
作為泉州發展根基,傳統產業板塊占民營企業比重超60%,主要有紡織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紙業印刷等行業。眼下,這些行業正分別圍繞打造世界紡織鞋服基地、全國建材(裝飾)產業現代化基地、全國休閑食品飲料基地、全國特色工藝制品基地、全國紙業印刷基地沖刺發力。“十三五”后半期,我市傳統產業有望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預計至2020年產值可突破1.2萬億元。
重化產業由石化產業和機械裝備產業組成,占我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約27.6%。目前,石化工業正圍繞構建世界級大型石化基地,提升煉化一體化產業競爭力;機械裝備業則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機械裝備制造中心,全面提升機械裝備自主研發能力。預計至2020年,泉州重化板塊產值可達5100億元。
創新驅動戰略下,我市高新產業日漸成形成勢。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08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79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493家。為鼓勵發展高新產業,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1+X”系列政策,推出42項全國、全省首創的創新舉措,相繼引進和建設中科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等40家高端公共創新服務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攻關300多項。
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我市大力推進制造業“機器換工”。三年來,全市開展改造的2000多家企業,減少用工近20%、效率提高50%。智力支撐上,人才“港灣計劃”累計認定企業人才1800人、占比35.8%,企業申報認定產業集群高端人才累計達468人。優化營商環境上,出臺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聚焦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互聯網+政務等“三大服務”,構建產權保護、執法監管、社會信用等“三大體系”,提升金融創新、引才留才、開放便利等“三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