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中國組織人事報》以《福建晉江 給實體經濟注入“智動力”》為題報道了晉江人才工作。
原文如下
城市名片: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東北連泉州灣,東南瀕臨臺灣海峽,與金門島隔海相望,是歷史名城、著名僑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總結提出的“晉江經驗”成為晉江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制勝法寶。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19屆位居全國前10,綜合經濟實力連續26年位居福建省縣域首位,用福建省1/200的土地創造了1/16的GDP。
晉江重視給人才搭平臺,建載體,放手讓人才干事創業。圖為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晉工機械有限公司生產部主管熊小平在生產車間檢查設備。
這是一個海邊小城,卻是經濟富足與品牌云集之地,安踏、特步、361°、七匹狼……眾多耳熟能詳的品牌均由此出發,遍布世界。
福建晉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市的縣域板塊龍頭。多年來,在“晉江經驗”的指引下砥礪奮進、全面發展,已成為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晉江咬定實體經濟,發力產業轉型升級,將人才支撐打造為有力引擎。通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人才“港灣計劃”,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生態鏈,大力激發人才活力。
咬定實體經濟
人才下沉一線產業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在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實體經濟在晉江蓬勃發展,推動鄉村快速進入工業化階段。在“晉江經驗”指引下,多年來,晉江牢牢守好實體經濟這個“傳家寶”,每到發展的關鍵時期,都及時制定相關政策,保障鼓勵企業堅守實業。2005年出臺首部專項針對傳統企業轉型發展的政策——鼓勵品牌立市,安踏集團因此獲得上市扶持資金。在政策鼓舞下,晉江的民營企業緊盯實業不松勁,投身實業鏈條各個環節,“中國傘都”“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市”“中國陶瓷重鎮”等多個“國字號”區域產業品牌,相繼落戶晉江。
為了更好發揮人才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晉江創新市鎮“大人才”機制,將人才工作、科創工作向鎮街一級延伸擴展,推行鎮級“黨建(人才)+經濟(企業)+科技+商協會”協同運行機制,打造產業協同創新平臺,鏈接人才、技術、信息,讓各類人才真正落到基層,下沉到一線產業當中,為民營企業注入創新動力。
“千年瓷都”磁灶鎮率先在全市建立以陶瓷產業為主,多產業協同聯動的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名奇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培君沒想到,有一天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渠道!疤沾上鄬ζ渌袠I,在大數據支持上比較落后,借力平臺,我們接觸到了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為瓷器大數據系統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對接智庫、人才,降低了我們獲取資源的成本,少走了很多彎路。”
經濟重鎮、文化古鎮安海鎮也經歷著類似的變化。安海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建成后,以人才及科創為重要抓手,圍繞裝備制造、制革、食品、玩具等主要產業,重點關注核心科創問題,協同其他產業,打造產業新生態,推動安海產業向高技術含量、高品牌附加值轉型,化解了多元產業“成長的煩惱”。
搭建科研平臺
產業留人聚才
在晉江百宏公司,年產33萬噸差別化化學纖維5期項目已實現全部投產,生產效率提升20%,節約人工30%。這個自動化生產車間的落地與在晉江的眾多“國字號”“中字號”科研平臺密不可分。
扎根于晉江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與晉江企業、產業合作緊密,已落地的項目達100多個。其自主研發的智能制造伺服電機成功進入晉江本地制造企業,打破曾經伺服電機完全依靠國外進口的困局。
“我們現有科研團隊15個,各類科研人員200多人,是‘智能制造’領域整建制、成體系的科研‘國家隊’!敝袊茖W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所長、黨總支書記劉海舟介紹,目前,裝備所中在晉江買房的就有50多人,還有科研骨干將自己的家人也接到晉江,落地生根。“產業留人讓人才的價值得到了發揮,不僅收獲了個人財富,也收獲了事業。先來者的示范效應成了‘活招牌’,預計今年人才總數將突破300人!
晉江積極推進各類人才平臺載體建設,使平臺載體成為優秀人才的吸附劑、自主創新的活性劑、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全市先后建成創意創業創新園、高校科教園等創新載體,先后引進中科院、哈工大、中皮院等8家“國字號”科研機構,中皮院、中紡院、中食院等晉江分支機構先后與晉江制造企業合作實施超百個產學研合作項目。每年策劃舉辦多場產學研技術對接活動,推動一大批高新技術成果與本地企業對接轉化。中紡院海西院針對“拉鏈起拱”這一行業世界性重大技術難題攻關,僅該項目的成功落地,就為晉江拉鏈產業新增產值2億元以上。
目前晉江已建成紡織服裝、制鞋等千億和建材陶瓷、食品飲料、紙制品、裝備制造、化纖等百億產業集群。產業的集聚推動了人才的集聚,近兩年,晉江共引進落地45個符合產業導向、占領產業前沿的創業團隊和項目,先后聚集394名省級高層次人才、超200名博士,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做優人才生態鏈
心無旁騖做實業
“三創園的環境安靜,配套齊全,我們能專注做好硬盤產品,實現飛躍性進展!眮碜耘_灣的林世昌,2017年與晉江結緣。
林世昌團隊拿下晉江高層次人才海峽計劃二類扶持資助,取得300萬元的啟動資金,去年,他及團隊創辦的云晉智能科技落地三創園創客大街,目前團隊研發生產的高效能內存等產品已試水市場,反響良好。
低租金的辦公樓、免費Wifi和空調、路演大廳、咖啡吧……這是三創園的“標配”。“硬件給力、‘軟環境’也很優,這里的人們志同道合,真是理想的創客空間!边@里聚集了一群和林世昌一樣的“造夢者”,他們在夜晚挑燈奮戰,晨起彼此問候,在創業者沙龍侃侃而談,小聚時的一壺清茶、一匙咖啡,籃球場上揮灑的汗水……每一幀畫面,都是創客故事的生動注腳。
就像一顆種子,只有在環境適宜的地方,才能茁壯成長。做優人才生態鏈條,是晉江這兩年發力的“重點課題”。
從提升城市、創新、人文“三大環境”著手,晉江策劃了105個人才生態鏈條提升項目,加快集聚優秀人才,讓人才心無旁騖投身創新創業。市財政設立1億元人才專項資金及5億元政府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下設“智能裝備”“互聯網+”“創新創業”等子基金,引導投向當地的集成電路、石墨烯等新興產業。調整人才政策的覆蓋范圍、認定標準、待遇力度、企業適用性等方面,賦予高新技術企業自主評價人才權限。配套出臺優秀人才及其雙親養老服務措施,培育一批人才社群………一系列人才政策,獲得企業家和人才點贊。
盼盼食品研發總監蔡金鑫作為“全國技術能手”,享受了晉江市二類人才的待遇,在醫療、子女教育、購房補貼等方面享受生活優待。他表示,對于盼盼這種傳統制造型企業來說,技能人才尤為重要。“這些生活待遇幫我解決了后顧之憂,讓我可以更專心地投入工作!睍x江拿出誠意,舍得“真金白銀”,補齊各類短板,把人才所需要的“巢”造好,開創了“產城人融合”新局面。
部長點評
晉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吳忠劉:近年來,晉江實施人才強市第一戰略,牢固確立“產城人融合”的人才工作理念,細化產城人融合行動專項,突出產業引才,大力招引一批“高精尖缺”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和項目;突出平臺聚才,創新與大企業、大平臺、大院校等合作模式,推進人才平臺“落地開花”;突出服務留才,從城市環境、創業環境、人文環境等筑巢引鳳,做優人才生態鏈條,持續優化人才生態,為晉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智力支撐。